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三十四回 帝江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皆有,而是只有一面墙上有壁画。内容上也大相径庭,一改从前以壁画的形式叙事记载。这面墙上的壁画却是少图多字。

    上古轩辕王朝时期的古篆文年代久远,典籍记载中的又是微乎其微,相传轩辕古篆在五代十国时期便失传了。想必,现在也就没有人能看懂了。

    即便是李淳卿在《玄暝天卷》中见到过可以于轩辕古篆相对照的文字拓片,但相似度却并不时分吻合,即便是借助了那些文字拓片作为参照对比,翻译轩辕时期的古篆,也绝对不会是什么容易的事。

    李淳卿也就把重点放在了那些为数不多的,零零散散的插放在轩辕古篆之间图案上。

    那些图案一共有十三幅,前十二幅的内容大体一致。描绘的都是一种类似于口袋一般是东西。周身呈现出一种苍老的土黄色,生着六只柱子一般的足。背上长着四翼,颜色似火似丹砂。却看不出那东西究竟是何物。

    绝不是器物,因为壁画中明确的描绘出了那“口袋”的运动与成长阶段。的确是有些像生物,却有无法分辨它究竟是动物还是植物。若要是动物,却没有七窍,也无躯干首足之分。若要说是植物,却有没有径叶脉络。一时之间,李淳卿也是极为郁闷。

    怪哉!怪哉!

    “哈哈哈哈……”一阵不和时宜的笑声突然响起,继而传来了萧何的声音,“这特么是什么玩意啊?怎么跟那在我老家的奶奶用来装粮食的破布麻袋啊?卿九爷,墨棠,你们看看这玩意像不像啊?”

    破布口袋!李淳卿听到萧何的话语,立刻就想到了《山海经》中记载的一种生物。侧头看向虞墨棠,于他目光交汇的一瞬间,李淳卿便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——帝江。

    帝江是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鸟。

    《山海经》第二卷《西山经·西次三经》云:“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,多金玉,有青雄黄,英水出焉,而西南流注于汤谷。有神鸟,其状如黄囊,赤如丹火,六足四翼,浑敦无面目,是识歌舞,实惟帝江也。”意思就是西方的天山上,有一只神鸟,形状像个黄布口袋,颜色像一团红火,六只脚四只翅膀,耳目口鼻都没有,但却懂得歌舞,名字叫做“帝江”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《神异经》记载的怪兽也叫此名。黄帝、共工氏首领在一些记载当中也被称为“帝江”。

    现实中有一种叫军舰鸟的海鸟,发情期能鼓起巨大的红色嗉囊,向后仰头,不断抖动翅膀尾羽,高声鸣叫。但地理位置与山海经记载有不同。

    浑敦即浑沌,浑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。有的本子为“有神焉”,繁体的“鸟”与“焉”写法相近,传抄中可能有差错,但都讲得通。即原意为:像太阳一样平坦浑圆,耳目口鼻都没有,但却懂得歌舞。

    很多的典籍都对这种生物有所记载,一时间,大量的信息便出现在了李淳卿的脑海中。与久远的轩辕古篆不同,这些在书中普遍出现的资料,李淳卿自是信手拈来。

    《庄子·应帝王》中有“南海之帝为儵,北海之帝为忽,中央之帝为浑沌。”的句子。又写到“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,浑沌待之甚善。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,曰:人皆有七窍,以视听食息,此独无有,尝试凿之。日凿一窍,七日而浑沌死”。这里的记载显示浑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无人之形。

    在《庄子·天地》中又有“彼假修浑沌氏之术也,识其一,不知其二。治其内,而不治其外”浑沌之智力实在有限。这里浑沌更被人化而冠以“氏”。这些显然并不是上古凶兽原型。

    更为原始的浑沌形象出自《山海经·西次三经》,“有神焉,其状如黄囊,赤如丹火,六足四翼,浑敦无面目,是识歌舞,实为帝江(江读作鸿)也。”

    李淳卿的手指触上墙壁上的帝江壁画,指尖描绘着帝江的轮廓。心里想着,这种生物还真是极为神奇的,没有腹足七窍,却能够存活下来。帝江身体中的“弥漫物质”,也就是所谓的混沌,并不属于任何实质意义上的物质,所以帝江也就不需要能量供给和循环代谢。而让李淳卿不明白的却是,帝江的躯壳竟也能和它体内的物质一样,没有任何的营养机制供给,却也能够保持着自己肉身的活性,千年不腐。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